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
在近来发布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,有个风趣的现象引起了咱们的重视,即历史名人姓名的读音之争——关于多音字终究怎样读?以司马相如的“相”和李调元的“调”最为剧烈。事实上,古人姓名在现代的读音争议在学界一向存在,各有观念。其最首要的两种证明方法,一是根据名、字的意义揣度,一则根据平仄格律揣度。
古人名、字一般相关
二者互证协助破译读音难题
四川师范大学教授、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李大明告知记者,央视当年在制造司马相如纪录片时,首要就问到了“相”字的读音问题,李大明十分肯定地以为应读“xiàng”如,而非“xiāng”如。
李大明提出的首要论据是以其名、字相关互证。司马相如,字长卿。古人名在前,字在后,名、字一般是有所相关的。长卿与相如对应,意为公卿王相,当是其父辈师者对司马相如拜官封侯的希冀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相如的“相”便只能是王侯将相的“相”,所以应读作“xiàng”。
关于名与字的相关,李大明还举了苏轼兄弟的比如。
苏轼,字子瞻。苏辙,字子由,兄弟二人名、字皆出自《左传》中《曹刿论争》一篇,其中云:“公将驰之。刿曰:’未可’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’可矣。’”
这一段话是说曹刿慎重善战,通过下车细心检查敌方车轮的痕迹,又站在马车上远望调查,才命令持续追击。“登轼而望之”,“望之”则是瞻,所以苏轼字子瞻;“下视其辙”,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,由也有地上的印子、通过之意,如“必由之地”便是必经之地的意思,所以苏辙字子由。
李调元的“调”,不少学者以为其读“tiáo”而不是“diào”,也首要从名、字相关的视点动身。李调元,字羹堂。“调羹”,其实便是咱们平常用的舀汤的小勺儿,也叫汤匙。在古代文明的内在里,吃饭常常用以比方国家管理方面的事,“调(tiáo)羹”一词也是如此。《辞海》里解说“调羹”就说“亦喻指宰相的职务”。
古人写诗重平仄
根据诗篇平仄反推字音
封面新闻记者此前曾就“司马相如”读音的问题采访四川大学古代文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裕锴,他便以为应读“xiāng”如。周裕锴提出的首要观念,是司马相如的姓名,曾出现在不少古代诗篇文献中,并且是有平仄规则的诗篇。如杜甫《酬高使君相赠》云:
双树容听法,三车肯载书。草玄吾岂敢,赋或似相如。
平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仄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在“相如”二字的方位应为平声字,若读作“xiàng”,则变成了仄声字。“相如”姓名入诗的状况十分多,根据剖析,周裕锴发现它们根据平仄规则多应读作“xiāng”,由此提出至少在古代,司马相如应该读为司马“xiāng”如。
再如“李调元”的调字,也有学者根据平仄,以为其读“tiáo”。杨云涛先生1988年参与李调元生平与著作研讨会时,写有一诗,云“绵州争说李调元”,是“平平平仄仄平平”的格律,“调”字在句中处于平声字的方位,而“diào”是仄声,“tiáo”才是平声。
李大明与周裕锴多年老友,二人早年间就曾评论过关于古人姓名的读音,应该根据名、字相关,仍是根据平仄声律的论题。周裕锴以为古人名、字,并不都有相关,此刻便应当以平仄为根据进行反推读音;而李大明亦辩驳道,古人写诗也不皆依平仄,而司马相如的名和字很明显具有相关,因而要以此为先。